虛擬貨幣勝率 在去年的內部分享中,我從自己過去在傳統VC、加密行業的投資經驗,用最宏觀的角度,最底層的思維邏輯,分享了整個市場結構、財富分配、投資和投資形成的原理,也總結了我們面對這樣一個最前沿的新興市場,需要具備(學習)哪些能力。 但今年自從Terra崩盤,美聯儲開啟加息週期以後,整個市場就開始進入到“凜冬期”。很多朋友,在經歷了資產的大規模回撤時,心態不自覺地會發生一些變化。 因為我自己也在經歷這樣的回撤,所以我逐漸意識到,當時講的一些東西,可能還沒有講透。所以這次我會分幾篇文章,來聊得更加細緻一些。 分享之前,我還是要強調一下。這些方法論,不是聽一次分享,學一次課程就能夠讓你100%賺錢,而是需要持續地學習,並從實踐中“知行合一”。 加密行業是科技屬性非常強、具有非常大風險的投資市場,可以有幾倍,幾十倍,上百倍的回報,同樣也會讓本金出現極大的損失。我們如果有一套方法論來降低犯錯的機率(20%以下),那一定就是值得花費大量的精力去學習。 並且,只有投資才有這樣的“體系”和“方法論”,是能夠讓人積累學習的。今天這部分,我們主要聊的是: 在投機(博弈市場)中,散戶的對手有哪些?優勢是什麼?散戶的處境如何? 散戶只能賺到行業發展的錢。散戶在加密行業最常見的操作方式,就是在某群、某新聞、某高人口中聽取一些“機構要進場”、“莊家要拉盤”的消息後,就開始持倉某個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的代幣,最後虧損很多。 當然,從這些渠道中得到的“代幣消息”不全是騙局,也有“黃金”,比如在某個群裡聽到"AAVE",聽到“SNX”,或者聽到了“DOT”。 所以很多早年進場的朋友。不但聽過很多十倍、百倍、千倍幣,甚至在過去自己也持倉過這樣的項目,但最終為什麼又一一錯過?是運氣不好嗎? 並不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即便是參與到這個市場,仍舊沒有搞清楚自己在賺什麼樣的錢,憑什麼去賺錢,對市場沒有概念,對自己的“資源”沒有概念,所以不管市場是處於牛市還是熊市,最終90%的參與者都是虧錢的。 只有明白自己在這個市場的對手是誰,在加密行業到底能賺什麼樣的錢以後,你才能降低犯錯的概率,去擁抱這個行業製造的巨大財富。 下面,我把加密市場結構和財富分配本質跟大家拆解一下,同時提出一些我們需要具備的性質和能力。 大部分散戶進入市場都是參與零和博弈。博弈的本質就是所有參與者憑藉自己的信息和認知來分取市場的利潤,並且這個利潤總額是固定,意思是一方受益必然會有一方損失。零和博弈市場中出現的主要角色除了散戶之外,還有機構(基金)、項目原始股東以及交易所。 機構的優勢在於專業的分析團隊和硬件設備。更專業的團隊在消息面上具有優勢,更專業的硬件設備確保了操作速度,散戶不具備這樣的優勢。比如交易所上幣可以一分鐘拉到極高的位置,但散戶是拿不到這種價格。 項目原始股東的優勢來自於價格。原始股東即來自項目的一級投資者和創始團隊,他們的建倉成本往往是散戶的幾十分之一。比如SOL在2020年2月時候私人融資的價格是0.25U,上二級市場的價格是2.8U。SOL在實現百倍漲幅之前,經歷過2.8U到1U的價格下跌。這時候,散戶實現的是接近3倍的虧損,而原始股東仍舊是5倍的利潤。這時候,原始股東可以用極大的成本優勢迫使散戶交出籌碼,從而為後續“拉砸套”獲得更高的控盤力度。散戶只能被動接受。 交易所的優勢是不敗。嚴格意義上來說講,交易所的存在,使得本屬於零和博弈的市場變成了負和博弈。因為在每次交易的過程中,交易所都會向買賣雙方抽取手續費。並且大部分交易所的關聯交易甚至違背了市場的一般規則,比如“老鼠倉行為”、“聯合作惡行為”。散戶在面對交易所亦是無能為力。 統計幾個大部分人都忽略的殘酷數據。 1)關於交易派的投資回報率。加密市場的交易是7*24小時,主流交易所的現貨交易費用是0.1%,假如某交易者以每天一次的頻率在市場上交易,那麼交易一年的手續費損耗是0.1%*365=36.5%。這意味著,當你的年化回報達到36.5%,才能覆蓋你的虧損。 ...
Read more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