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web3

Web3 觀點 : 為什麼不應該對Web3過度狂熱?

曾經定義web2.0的Tim O'Reilly回顧了web2中發生的種種,比如在web2中曾經出現過數次去中心化/中心化的拉鋸,讓他不確定這次的web3的是不是只是又一次而已。他同時指出,當下web3充滿了炒作和金融泡沫,但也提到了,泡沫也能給革新帶來基礎設施的發展。最後,他認為我們都應該關注如何創造真正的價值,而不是只想投機暴富。 近來有很多關於web3的聲音,作為17年前定義“Web 2.0”的那個男人,我經常被要求對這個事兒說點什麼。一般來說我都避免做這樣的事情,因為多數對未來的預測最終被證明都是錯誤的。我們能做的更多是通過不斷的問我們自己問題來更深刻的理解當下,理解這個正在孕育未來的當下。就像William Gibson那句名言“未來已來,只是分佈不均。” 我們還可以觀察經濟和社會的模式與週期,以史為鑑,就像馬克吐溫說過的“歷史雖不會重演,但總驚人地相似。” 那麼,在使用了以上這些方法過濾信息後,我們應該如何看待web3呢? 01去中心化vs 中心化 Web3.0這個名詞是由創建了萬維網的Tim Berners-Lee在2006年提出的,目的是前瞻性的去描述Web 2.0的下個階段。他曾經認為語義網會是那次進化的核心關鍵,但現實並沒有朝那個方向發展,現在的情況是下一代的網絡將會基於加密技術。 我們今天所理解的Web3是在2014年由Gavin Wood引入的,他是以太坊聯合創造者之一。Wood在最近的一次Wired訪談中給Web3做了一個袖珍的定義,那就是“更少的主觀信任,更多的客觀事實。” 在下這個論斷的時候,Wood比較了Web3和原始互聯網的協議,Jon Postel的“魯棒性原則”大概是對原始互聯網精神的最好總結:“TCP實現層應該遵循魯棒性的通用原則:對你自己要做的事情持保守的態度,對從其他處接收事物持開放的態度。”這個精神給全球去中心化計算網絡打下了底層基礎,這樣只要每個人都很好的遵循協議並且能包容一些小的偏差,那就不需要有任何人來負責掌控和管理。這個系統很快就勝過了所有的專有網絡並且改變了世界。但不幸的是,時間證明了這個系統的創造者過於理想了,低估了那些破壞者,更重要的是,沒有預料到可能是由大數據帶來的巨大的權力集中,這甚至出現在去中心化的網絡中。 Wood的觀點是,區塊鏈用通過技術實現的透明化和不可撤銷性替代了對其他人的信任。就像以太坊官網上解釋的那樣: "密碼學機制確保了一旦交易確認發生並上鍊後,就再也無法被修改了。這個機制還確保了所有的交易都會在合適的“權限”(例:除了Alice自己,沒人能夠從她的賬戶裡發出數字資產)下被簽名和執行。" 以太坊官網的文檔還說到: "Web2代表著我們絕大多數人今天所認識的這個互聯網。一個由提供服務換取你個人數據的公司掌控的互聯網。在以太坊中,Web3是指的是那些在區塊鏈上運行的去中心化應用。這些應用允許任何人在不出售他們的個人數據的情況下來使用它們。" ...

Read moreDetails

Web3 ” X to Earn”:複製與創新

市場上的Web3 to Earn項目每天都在增加,其中嗶嗶News統計到的就有83個。 它們正在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嵌入生活,涉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跑步賺幣,騎行賺幣,讀書賺幣,寫作賺幣,學英語賺幣,甚至吃飯睡覺都可以賺幣。 Web3概念野蠻擴張的背後肯定有不合理處,比如我們看到大部分Move to Earn項目同質化嚴重,也有一些被淘汰的舊項目自我包裝一下就蹭上了Web3的熱度,APP未推出就賣NFT,launch token的情況也不在少數。 但是,複製、試錯、迭代、創新是市場必經的過程。mfers形象來源於“Are u winning son”梗圖,現在地板價2個ETH,已經位居藍籌之列。BAYC的誕生逃不出CryptoPunks的影子,但是BAYC已經收購CryptoPunks成為NFT界的第一IP。 同理,大量Web3 to Earn項目以抄襲的方式啟動,它們藉鑑成功者的雙代幣經濟模型和代幣消耗場景,包裝上“健康生活”、“環境保護”、“冥想正念”的理念,以to Earn的方式吸引用戶,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正在對Web3 to Earn進行著改進和創新。 本文將聊聊這些創新,以及怎樣的Web3 to ...

Read moreDetails

Web 3遊戲的三特性:原生、可持續與可組合性

web2遊戲與web3遊戲 web2遊戲是F2P(Free To Play)模式,其核心是售賣裝備等虛擬物品。在這種模式中,遊戲公司等控制了遊戲的發展方向,其首要目的是如何從遊戲設計中捕獲更多的收益。此外,雖然玩家購買了虛擬物品,但並不實質擁有它們。當然,這里也會有必要的權衡,不可能全部為了收益,也要顧及玩家的遊戲體驗。 web3遊戲是P2E(Play To Earn)模式和開放式生態,其核心是讓玩家成為遊戲內物品的真正所有者。P2E讓玩家成為遊戲的主要參與者之後,玩家的留存率也隨之上升。這從Axie Infinity能看出來,其留存率高於多數web2遊戲。 web2改裝遊戲和web3遊戲 Axie Infinity成為web3遊戲的旗幟。很多web2遊戲試圖覆制其成功,且期望成為下一個Axie Infinity。不過,有些遊戲依然存在公司控制的模式,激勵機制依然沒有激活玩家。這可能會讓這些“改裝”遊戲面臨一定的發展困境。 這是擁有“加密遊戲”外衣的改裝遊戲,其主要特點是,利用NFT技術,讓其虛擬物品使用NFT來表示,同時也發行其代幣。但遊戲本身依然由項目方控制,包括遊戲的發展方向、體驗等。對於項目方來說,核心是售出更多的“NFT”,並從中獲取更大的收益。 這些“改裝遊戲”利用了加密技術,但跟web2遊戲有很多類似的地方。雖然售出的NFT(虛擬物品)為用戶所有,但NFT本身的設計和發行依然控制在項目方的手中。也就是說,“改裝遊戲”本身並非是真正的DAO,也不是真正的開放式生態,而是利用區塊鏈構建了一個依然封閉的系統。 原生加密遊戲不僅是將遊戲內的“虛擬物品”進行NFT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個開放生態的構建過程,是一個通過經濟激勵機制將生態的所有參與者連接起來的過程。不僅有開發者、發行者、玩家,還有公會和投資者等。如果在啟動過程中,存在一定的主導模式,這個可以理解,但它最終的方向是走向開放,比如部分遊戲收益進入DAO財庫,財庫支持生態發展等;遊戲的發展方向由參與者決定,玩家體驗、激勵機制等通過DAO逐步推進。這里甚至會使用可組合性,跟其他的元宇宙進行互通等。 web3遊戲最終走向社區遊戲,可以實現自下而上的發展。web2“改裝遊戲”依然依賴自上而下的推動,最終受限於其封閉的系統。 web3遊戲是加密原生遊戲 P2E與社區DAO治理 在web3遊戲中,P2E是重要部分。它可以將玩家納入其發展的生態系統中,玩家有真正的利益在其中。關於遊戲的發展,玩家有表達的需求,也會積極參與到其中。隨著遊戲的發展,參與者們會越來越關注其發展的方向。 比如,如何平衡遊戲內資產?如果沒有平衡,遊戲內的經濟體系會崩潰,那麼如何實現代幣產出和消耗的平衡?遊戲DAO財庫如何累積資產,以支持其生態的發展?遊戲如何開拓更多的場景應用?遊戲是否跟其他遊戲進行合作?遊戲如何提升玩家的體驗?等等。 ...

Read moreDetails

Web 3 時代:創業和投資的10大範式變化

當新的範式來臨的時候,傳統的商業邏輯和成功路徑不再有效。在習慣於舊範式的成功路徑的人們眼中,新的範式總會被標簽為泡沫甚至騙局,但是沒有力量可以阻擋範式的轉移。範式變化的力量之大以及對抗範式的力量之大都超出我們的想象,經常需要老一代付出被淘汰的代價才能推動新範式的發展。 70年代開始的信息技術的發展,浩浩蕩蕩推動了40年,經歷了3個範式轉移: Web1.0以Netscape的上市為起點,造就了Netsacpe,AOL,Yahoo等一系列巨頭公司。所有的服務圍繞著發布信息,口號是在互聯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 Web2.0以Google Map和Facebook的上線為起點,造就了Facebook,Google,LinkedIn等企業。這些企業為用戶提供信息互動服務,中心是社交網絡,這個年代如果有人用網名注冊Facebook將會被看成怪人; Web3.0以中本聰利用區塊鏈發明比特幣為起點,代表了用戶將擁有信息為中心的新範式。 Web的發展一直圍繞著人和信息,從信息到人,到信息和人互動,到人擁有信息,體現了整個行業的發展從以信息源為中心發展到以人為中心。 從2017年起我寫了一系列的文章:《區塊鏈火爆的背後是創新的焦慮》講述了互聯網行業已經進入壟斷和創新的匱乏,之後美國和中國在2020年都開始對互聯網企業的壟斷進行調查;《區塊鏈的發展靠1%的有信仰的人》講述了區塊鏈發展的每一個周期都會看到有些人靠泡沫賺錢退休,就像炒房賺錢退休一樣會被時代淘汰。這其中有些對行業發展提出質疑的人退出行業。但是,每一次周期都會看到有更多的新人加入,其中一部分人更有能力,更有信仰,正是這些人的堅持推動了每一次行業的發展。 泡沫的根源在於人性經常會高估現在,低估未來。所以,行業發展的未來總是由一群少數堅持自己內心信仰,能夠延遲滿足的人所創造。 2018年,隨著ICO泡沫的破裂,區塊鏈行業進入一個熊市。然而畢竟區塊鏈是一個泡沫,而不是騙局。騙局不會一次一次重生,而泡沫沈澱的精華會再次涅磐。泡沫沈澱的一群有能力有信仰的優秀團隊,他們孕育力量,經過兩年的發展,在2020年,再次將整個區塊鏈的發展推入一個新的高潮。 在我看來,Web3.0是巨大的範式的變化,因為它改變了創業的方方面面,影響力遠遠超過移動互聯網。畢竟移動互聯網發生的一切早在1996年尼格羅龐蒂寫就的《數字化生存》中就有清清楚楚的描述。但Web3.0的一切仍然沒有人能夠畫出藍圖,就像2015年沒有人能夠預測到以太坊能夠有機會超過比特幣,2018年沒有人能夠預測到2020年的熱點竟然是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去中心化金融)。 如果創業者和投資人仍然以舊範式的思維邏輯來對待Web3.0,就會應了那句老話,“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必須以犧牲上一個時代的人為代價”。 未來的公司被項目代替,股權被代幣代替,股東會被Staking代替……對於現在的創業者和投資人,面對的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的範式邏輯。 如果不想被新的範式轉換拋棄,唯一的選擇是倒立起來,重建自己的邏輯框架。下面我們從創業和投資的方法方面,論述Web3.0時代我們面對的範式轉移: 1. 從整體環境上來看,互聯網行業從業者在過去40年都在享受整體行業成長的紅利,靠廣告投放增長的範式將會被社群增長的方式代替。 互聯網自誕生以來到2015年滲透率增長停滯在60%,移動互聯網的滲透率達到78%。整個互聯網行業進入了紅海競爭,每一個企業都需要從競爭對手那里爭奪用戶,流量成本將會不斷增加,廣告投放驅動的用戶增長策略將會被以用戶社群增長和運營的方式所取代。 2. 區塊鏈從比特幣發展到以太坊,從代幣首發募集資金到分布式金融DeFi和NFT,從野蠻生長到監管合規進入主流,已經到了發展的前夜。 ...

Read moreDetails

Recen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