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定義web2.0的Tim O'Reilly回顧了web2中發生的種種,比如在web2中曾經出現過數次去中心化/中心化的拉鋸,讓他不確定這次的web3的是不是只是又一次而已。他同時指出,當下web3充滿了炒作和金融泡沫,但也提到了,泡沫也能給革新帶來基礎設施的發展。最後,他認為我們都應該關注如何創造真正的價值,而不是只想投機暴富。 近來有很多關於web3的聲音,作為17年前定義“Web 2.0”的那個男人,我經常被要求對這個事兒說點什麼。一般來說我都避免做這樣的事情,因為多數對未來的預測最終被證明都是錯誤的。我們能做的更多是通過不斷的問我們自己問題來更深刻的理解當下,理解這個正在孕育未來的當下。就像William Gibson那句名言“未來已來,只是分佈不均。” 我們還可以觀察經濟和社會的模式與週期,以史為鑑,就像馬克吐溫說過的“歷史雖不會重演,但總驚人地相似。” 那麼,在使用了以上這些方法過濾信息後,我們應該如何看待web3呢? 01去中心化vs 中心化 Web3.0這個名詞是由創建了萬維網的Tim Berners-Lee在2006年提出的,目的是前瞻性的去描述Web 2.0的下個階段。他曾經認為語義網會是那次進化的核心關鍵,但現實並沒有朝那個方向發展,現在的情況是下一代的網絡將會基於加密技術。 我們今天所理解的Web3是在2014年由Gavin Wood引入的,他是以太坊聯合創造者之一。Wood在最近的一次Wired訪談中給Web3做了一個袖珍的定義,那就是“更少的主觀信任,更多的客觀事實。” 在下這個論斷的時候,Wood比較了Web3和原始互聯網的協議,Jon Postel的“魯棒性原則”大概是對原始互聯網精神的最好總結:“TCP實現層應該遵循魯棒性的通用原則:對你自己要做的事情持保守的態度,對從其他處接收事物持開放的態度。”這個精神給全球去中心化計算網絡打下了底層基礎,這樣只要每個人都很好的遵循協議並且能包容一些小的偏差,那就不需要有任何人來負責掌控和管理。這個系統很快就勝過了所有的專有網絡並且改變了世界。但不幸的是,時間證明了這個系統的創造者過於理想了,低估了那些破壞者,更重要的是,沒有預料到可能是由大數據帶來的巨大的權力集中,這甚至出現在去中心化的網絡中。 Wood的觀點是,區塊鏈用通過技術實現的透明化和不可撤銷性替代了對其他人的信任。就像以太坊官網上解釋的那樣: "密碼學機制確保了一旦交易確認發生並上鍊後,就再也無法被修改了。這個機制還確保了所有的交易都會在合適的“權限”(例:除了Alice自己,沒人能夠從她的賬戶裡發出數字資產)下被簽名和執行。" 以太坊官網的文檔還說到: "Web2代表著我們絕大多數人今天所認識的這個互聯網。一個由提供服務換取你個人數據的公司掌控的互聯網。在以太坊中,Web3是指的是那些在區塊鏈上運行的去中心化應用。這些應用允許任何人在不出售他們的個人數據的情況下來使用它們。" ...
Read more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