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web3.0

Web3 觀點 : 為什麼不應該對Web3過度狂熱?

曾經定義web2.0的Tim O'Reilly回顧了web2中發生的種種,比如在web2中曾經出現過數次去中心化/中心化的拉鋸,讓他不確定這次的web3的是不是只是又一次而已。他同時指出,當下web3充滿了炒作和金融泡沫,但也提到了,泡沫也能給革新帶來基礎設施的發展。最後,他認為我們都應該關注如何創造真正的價值,而不是只想投機暴富。 近來有很多關於web3的聲音,作為17年前定義“Web 2.0”的那個男人,我經常被要求對這個事兒說點什麼。一般來說我都避免做這樣的事情,因為多數對未來的預測最終被證明都是錯誤的。我們能做的更多是通過不斷的問我們自己問題來更深刻的理解當下,理解這個正在孕育未來的當下。就像William Gibson那句名言“未來已來,只是分佈不均。” 我們還可以觀察經濟和社會的模式與週期,以史為鑑,就像馬克吐溫說過的“歷史雖不會重演,但總驚人地相似。” 那麼,在使用了以上這些方法過濾信息後,我們應該如何看待web3呢? 01去中心化vs 中心化 Web3.0這個名詞是由創建了萬維網的Tim ...

Read moreDetails

Web 3 時代:創業和投資的10大範式變化

當新的範式來臨的時候,傳統的商業邏輯和成功路徑不再有效。在習慣於舊範式的成功路徑的人們眼中,新的範式總會被標簽為泡沫甚至騙局,但是沒有力量可以阻擋範式的轉移。範式變化的力量之大以及對抗範式的力量之大都超出我們的想象,經常需要老一代付出被淘汰的代價才能推動新範式的發展。 70年代開始的信息技術的發展,浩浩蕩蕩推動了40年,經歷了3個範式轉移: Web1.0以Netscape的上市為起點,造就了Netsacpe,AOL,Yahoo等一系列巨頭公司。所有的服務圍繞著發布信息,口號是在互聯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 Web2.0以Google Map和Facebook的上線為起點,造就了Facebook,Google,LinkedIn等企業。這些企業為用戶提供信息互動服務,中心是社交網絡,這個年代如果有人用網名注冊Facebook將會被看成怪人; Web3.0以中本聰利用區塊鏈發明比特幣為起點,代表了用戶將擁有信息為中心的新範式。 Web的發展一直圍繞著人和信息,從信息到人,到信息和人互動,到人擁有信息,體現了整個行業的發展從以信息源為中心發展到以人為中心。 從2017年起我寫了一系列的文章:《區塊鏈火爆的背後是創新的焦慮》講述了互聯網行業已經進入壟斷和創新的匱乏,之後美國和中國在2020年都開始對互聯網企業的壟斷進行調查;《區塊鏈的發展靠1%的有信仰的人》講述了區塊鏈發展的每一個周期都會看到有些人靠泡沫賺錢退休,就像炒房賺錢退休一樣會被時代淘汰。這其中有些對行業發展提出質疑的人退出行業。但是,每一次周期都會看到有更多的新人加入,其中一部分人更有能力,更有信仰,正是這些人的堅持推動了每一次行業的發展。 泡沫的根源在於人性經常會高估現在,低估未來。所以,行業發展的未來總是由一群少數堅持自己內心信仰,能夠延遲滿足的人所創造。 2018年,隨著ICO泡沫的破裂,區塊鏈行業進入一個熊市。然而畢竟區塊鏈是一個泡沫,而不是騙局。騙局不會一次一次重生,而泡沫沈澱的精華會再次涅磐。泡沫沈澱的一群有能力有信仰的優秀團隊,他們孕育力量,經過兩年的發展,在2020年,再次將整個區塊鏈的發展推入一個新的高潮。 ...

Read moreDetails

Recen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