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在“元宇宙”世界火了好幾個月的StepN,這幾天因為一則《關於清查中國大陸帳戶的公告》,突然穿越平行宇宙,被困於疫情的“本宇宙”人類所知。
公告內容是這樣的:
為積極主動響應相關監管政策,STEPN將對APP用戶進行清查,若發現中國大陸地區用戶,則STEPN將依據使用條款對其賬戶於2022年7月15日(UTC+8)24:00 停止提供GPS及IP位置服務。
什麼是StepN?為什麼要清查中國大陸賬號?
StepN,用元宇宙的語言來說,是一個以“減少碳排放,實現碳中和”為己任的,採用了M2E模式的,基於Web3的,GameFi項目。
看不懂?
看不懂沒關係。其實即便很多StepN的參與者,也看不懂。他們只知道,也只關心一件事:據說,StepN能給他帶來年化1000%的收益。你沒看錯,1000%。一年10倍。
我想,你的第一反應一定說:騙子吧?龐氏騙局吧?
果然,很快,一條“StepN團隊被抓”的傳言刷爆了朋友圈。隨即,StepN聲明,這是無稽之談;但同時宣布,清退中國大陸用戶。
為什麼要清退?有人說,是因為StepN涉嫌龐氏騙局;有人說,是因為GPS信息涉及數據安全。但不管什麼原因,StepN的幣價,跌去40%。
這個聽上去很陌生、很神秘的StepN,到底是乾什麼的?年化1000%的收益讓人心動,能投嗎?它是割韭菜的嗎?它真的是龐氏嗎?到底什麼是龐氏?
我特別理解。
人們總是在“一夜暴富的渴望”,和“粉身碎骨的恐懼”之間,來回搖擺。想薅羊毛,但又怕成為韭菜。
這樣吧,今天我就用這篇文章,講講什麼是StepN。更重要的是,通過StepN,講講到底什麼是“龐氏”,以及如何看清龐氏,躲開鐮刀。
鐮刀無處不在,如何不做韭菜?
文章有點長。從哪裡開始呢?就從“什麼是StepN”開始吧。
什麼是StepN?
前面說了:StepN是一個,以“減少碳排放,實現碳中和”為己任的,採用了M2E模式的,基於Web 3的,GameFi項目。麻煩了,越解釋“大詞”越多。有些地方的大詞多,是因為水深,確實解釋不清楚。有些地方的大詞多,是因為水渾,不想讓你搞明白。不行。我一個大詞、一個大詞地解釋。我就不信講不清楚。先說M2E。M2E,就是Move to Earn。翻譯成中文就是“邊跑步邊賺錢”。也有人簡稱:跑賺。跑步也能賺錢?跑步怎麼賺錢?在StepN上,跑賺分為三步:1)你先花一筆錢(大概幾千元人民幣),買一雙“虛擬球鞋”;2)然後,你在“真實世界”裡跑步,就可以獲得StepN發的遊戲幣(GST);3)你可以把這些遊戲幣換成錢。這雙“虛擬球鞋”,長這樣。
原來,想要跑賺,要先買鞋。那麼,買一雙幾千元的“虛擬球鞋”,然後每天跑步,能賺多少錢呢?早期,你每天跑步的收益,大概是鞋子價值的3%,30天左右鞋子回本。後來,每天收益,大概是2%,50天回本。日收益2%-3%,年化收益就是700%-1000%。700%-1000%。這太嚇人了。這麼高的回報,錢是從哪裡來的呢?問得好。那你就要理解,什麼是Web 3了。在早期互聯網的三大“門戶”時代(新浪、網易、搜狐),我只能在網上看內容。新聞,書刊,報告。那時的互聯網,對我來說是“只讀”的。這種“只讀”的Web,這就是Web 1。後來,互聯網進入了“共創”時代,我可以在微博上發帖子了,可以在朋友圈發狀態了,可以在視頻網站上發自拍了。互聯網對我來說,“可讀可寫”了。這就是Web 2。但是,這些內容(帖子、狀態、自拍)雖然是我“寫”的,給平台帶來了繁榮,但錢(廣告費、會員費)卻是平台“賺”的。這可不行。我擁有自己內容的所有權,當然就包括收益權。平台的收入,也要分我一部分。這就是Web 3。
我之前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建議你認真看一遍。一定要看懂。一直關注和思考》,詳細討論Web 3,以及與之相關的區塊鏈、NFT、元宇宙之間的關係。感興趣的話,你可以回頭看一下。理解了Web 3,你就理解錢是從哪裡來的了。寫,能給平台帶來內容價值,應該分錢。跑,能給平台帶來繁榮價值,也應該分錢。錢,是平台把本來就該給你的那部分,給你了。可是,平台又是怎麼賺錢的呢?這就是要說到GameFi了。
GameFi,就是Game Finance,通常被翻譯成:遊戲化金融。人們玩遊戲,是要花錢的,是要氪金的。買一身漂亮的皮膚,要花錢;解鎖神秘的關卡,要花錢;買把殺傷力爆表的青龍偃月刀,要花錢。遊戲設計得越好,玩遊戲的人越多,遊戲生態越豐富,人們在遊戲里花的錢就越多。用戶越花錢,平台越賺錢。那這些錢,不就可以分一部分,給平台帶來繁榮的“跑賺”者了嗎?而且,跑賺者越多,開車者越少,不就越能“減少碳排放,實現碳中和”了嗎?這就是StepN,一個以“減少碳排放,實現碳中和”為己任的,採用了M2E模式的,基於Web 3的,GameFi項目。
現在,考驗你是不是“韭菜”的關鍵時刻來了。韭菜之所以是韭菜,就是因為它總以為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機會”,而這些所謂的“機會”,很多時候,都只是在表面撒了一層“機會”的“陷阱”。你已經基本了解StepN了(雖然,具體規則要復雜很多)。那麼請問,StepN的模型,是不是龐氏?這年化1000%回報的項目,是個機會,還是個陷阱?要區分什麼是“機會”,什麼是“陷阱”,你需要透徹理解一個概念:龐氏模型。龐氏模型,分為四個版本,有點複雜。但是,理解龐氏模型,是看穿大部分機關陷阱的最核心關鍵。所以,下面的部分,我非常建議你仔細讀。
龐氏模型1.0
什麼是龐氏模型1.0?
出生於上個世紀的同學,可能聽說過、甚至親眼見過一種東西:連環信(money chain letters)。
連環信的內容,大致是這樣:
這是一封來自上帝的信。恭喜你被上帝選中。請在收到這封信後的三天內,給發信人寄10元錢,並把這封信複製5份,寄給另外5人。這樣,你會收穫50元。這是上帝對你的獎勵。請照做。如果不照做,你將會受到上帝的懲罰,幾天之內必有災禍。
很多人收到這封信,心情非常複雜。因為反感,不太想寄;因為恐懼,不敢不寄。但最後,很多人還是照做了。連環信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在全球各地,不斷流行。
今天的你當然知道,這是個騙局。一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騙局。
在這個騙局中,前面人賺到的錢,全部來自於後面人的口袋。所以,參與者想要獲益,後面的人數必須比前面的多,這個遊戲才能繼續。在這個“連環信”的模型中,後面的人數,是前面的5倍。再後面,又是5倍。再再後面,又是5倍。幾何級數增長。但是,地球的總人口是有限的。“連環信”的模型,必然會到最後,因為傻子不夠用了,而轟然倒塌。
連環信,是一個“龐氏模型”的1.0版本。
什麼是1.0版本?
在1.0版本的龐氏模型中,前面人的所有收益,全部來自於後面人的口袋。這個遊戲中的所有人,都沒有創造任何的“正外部性”。
請記住“正外部性”這個詞。這很重要。
什麼是“正外部性”?正外部性,就是除了把錢從後面人的口袋,轉移到前面人的口袋之外,大家還創造了一些真正的價值。比如生產了一些東西,提供了一些服務。
拿價值去換錢,是商業;沒價值也換錢,是騙局。沒有正外部性,那不管交易模型設計得如何精妙,都必定是一個“擊鼓傳花”的零和遊戲,是一個純粹的“資金盤”,最後一定會崩盤。
那什麼是“龐氏模型2.0”?
龐氏模型2.0
龐氏模型2.0,就是通過引入一個“道具商品”,給1.0的龐氏模型,偽裝出一個虛假的“正外部性”。
比如傳銷。
傳銷最典型的話術,是這樣的:
我這裡有一款面膜,特別好。你只要購買滿2000元,就有資格成為我的代理商,通過賣這款面膜掙錢。如果你願意,你也可以介紹新人成為代理商,以後他們自己買的,以及通過他們賣出去的,你也有提成。如果他們又介紹了新人成為代理商,那麼你的下一級的下一級賣出去的面膜,你還是有提成。你看,那個誰誰,已經賺了一輛瑪莎拉蒂了。
看一個經濟模型是不是傳銷,關鍵是看這個模型中的參與者,主要靠什麼獲益。在這個模型中,參與者的獲益來源有兩個:
1)擊鼓傳花:把模型外的人拉入模型,然後多級瓜分他的“會費”(那2000元的初次購買);
2)正外部性:把麵膜賣給模型外的人,獲取“佣金”。
如果參與者主要是靠獲取“佣金”獲益,就是合法的“直銷”;如果參與者主要靠瓜分“會費”獲益,就是非法的“傳銷”。
可能會有人說,潤總,你理解錯了。那2000元不是“會費”,那2000元是面膜的銷售收入。每個參與者,既是消費者,也是代理商。我們都是“消費商”。我們不是瓜分“會費”,我們是在獲取“佣金”。
這就是“龐氏模型2.0”聰明的地方。
它用一款遠遠不值2000元的面膜,把向下游收的“會費”,包裝成了對商品的“消費”。但是,你只要想想,下游買這2000元的面膜,是因為看中了面膜,還是因為看中了瑪莎拉蒂,就理解了。在這個模型裡,面膜,只是一個讓2000元“會費”看上去合理的“道具商品”。
那麼,哪些產品,適合用來做“道具商品”呢?那些看上去很值錢,但是其實成本很低的產品。面膜,是最受歡迎的道具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原始股”,“虛擬幣”,等等。
“道具商品”非常有迷惑性,所以引得韭菜們大量入場。你還不能勸。你一勸,他們大概率會說:
你這個古典互聯網的老骨頭。對未知的事物,請保持敬畏。因為對自己不懂的東西如此傲慢,你錯過了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不要再錯過這個偉大的時代。
龐氏模型1.0,“沒有正外部性”(擊鼓傳花);龐氏模型2.0,“偽裝正外部性”(道具商品)。只要睜大眼睛,看清楚這兩個版本的龐氏模型,你就已經可以對抗大部分鐮刀了。
那麼,什麼是龐氏模型3.0呢?
龐氏模型3.0
龐氏模型1.0和2.0,背後都有操盤者。操盤者設計模型,並獲利。但是,龐氏模型3.0,背後是沒有操盤者的。
什麼意思?
鬱金香是一種很美的花,受人喜歡,所以一直比較貴。好的鬱金香,總是供小於求。17世紀初的荷蘭,一朵鬱金香的售價,大約在1000荷蘭盾左右。
只要供需失衡,就有投機入場。一些商人開始炒作鬱金香,低買高賣,並賺到了錢。
真有人賺到了錢!於是韭菜們大量入場。韭菜們判斷項目好壞的唯一標準是:不管你怎麼說,那誰誰誰賺到錢是真的。於是,鬱金香的價格,越炒越高,越炒越高。高到什麼程度呢?
M·戴許在《鬱金香狂熱》一書中說:
1636年,一棵價值三千荷蘭盾的鬱金香,可以交換八隻肥豬、四隻肥公牛、兩噸奶油、一千磅乳酪、一個銀製杯子、一包衣服、一張附有床墊的床外加一條船。
所有人都告訴自己,鬱金香最後是賣給了“愛好者”(正外部性);但其實,鬱金香一直在“投機者”之間不斷轉手(擊鼓傳花)。
鬱金香的價格,終於漲到了所有人都害怕,最終崩盤。
你看,鬱金香事件是不是像極了傳銷,而鬱金香是不是像極了“道具商品”?
但是,鬱金香事件不是“傳銷”。傳銷崩盤了,你可以抓一個“操盤者”送進監獄。但鬱金香事件崩盤了,你卻抓不到所謂的“操盤者”。這整個事件,不是一個“狡詐的壞人”蓄意設計的,而是一群“狂熱的民眾”自發推動的。
這種沒有操盤者,而是由一群“狂熱的民眾”自發推動的“擊鼓傳花”,就是龐氏模型3.0。
在人類歷史上,狂熱的民眾自發推動過的“龐氏模型3.0”數不勝數。在中國,就有上個世紀80年代的君子蘭事件,白玉蝸牛事件,等等。你可以上網查查。它們都經歷了“先繁榮,再崩盤”的過程,就像美麗的肥皂泡,破滅後什麼都沒剩下。
於是,“龐氏模型3.0”就有了個別名:泡沫。大部分泡沫,最終都會破滅。
“大部分”?那是不是說有“小部分”泡沫,不會破滅?
有可能。這種可能性,就是:龐氏模型4.0。
龐氏模型4.0
什麼是龐氏模型4.0?
想想房地產。你的房子,真的價值幾百萬,甚至幾千萬嗎?
你可能會說,當然。我用這個價格賣,有人用這個價格買,那這個房子就值這個價。在市場經濟裡,價格,是供需關係的標尺。
沒錯。價格,是供需關係的標尺。但是,出價買你房子的人,真的是在買“房子”嗎?不,他買的,是一個今天500萬,明年可能會漲到800萬的“賺錢機會”。這個賺錢機會,今天碰巧是套房子。如果今年買500萬空氣,明年也能漲到800萬,他就不買房子了,他就買空氣了。
房子在這裡,有居住屬性,但更多是承擔賺錢機會的“道具商品”。房子和郁金香一樣,把后買房人的錢,不斷轉移到先買房人的錢包裡,直到再也沒有人買得起。最後一波接棒的人,只好低價拋售資產,最終價格崩盤,泡沫破滅。
但是,國家也許能允許面膜崩盤,也許能允許君子蘭崩盤,也許能允許白玉蝸牛崩盤,但絕不可能允許房地產崩盤。因為老百姓的資產,70%都在房地產裡面。房地產如果崩盤,那麼多少人一生的財富,都會化為烏有。
那怎麼辦?
堅持“房住不炒”。住,是房子的“正外部性”價值。炒,是房子的“擊鼓傳花”遊戲。必須把大家買房子的主要動機,從“炒”,變成“住”。
只能用來住,不能用來炒的房子,那價格就漲不上去了啊。漲不上去,我還買什麼房子。我不買了,我去租。於是,租金開始緩慢上漲,而房價不漲。最後,當前面買房的人,發現持有一套房子的租金收益,至少比存銀行好的時候,就沒必要拋售了。這時,房地產行業,就避免了“崩盤”,而實現“軟著陸”。
前面的人,主要靠“擊鼓傳花”賺錢;後面的人,主要靠“正外部性”賺錢。這就是“龐氏模式4.0”。這兩步如果能銜接好,龐氏模型,也是可以不崩盤的,也是可以持續的。
~~~~~~
好了,終於給你講完了“龐氏模型”。我小結一下。
龐氏模型,都有“擊鼓傳花”的本質特徵。但是細分來看,又有4個不同的版本。
龐氏模型1.0,又稱:龐氏騙局。是有操盤者的,沒有“正外部性”的,“擊鼓傳花”遊戲。比如連環信。純粹的資金盤。龐氏模型2.0,又稱:傳銷。是有操盤者的,偽裝“正外部性”的,“擊鼓傳花”遊戲。比如某些被當做“道具商品”的面膜、原始股、虛擬幣。龐氏模型3.0,又稱:泡沫。是沒有操盤者,偽裝“正外部性”的,“擊鼓傳花”遊戲。比如鬱金香泡沫。泡沫破滅時,沒有主凶,但也沒有人是無辜的。龐氏模型4.0,又稱,軟著陸。前期靠“擊鼓傳花”快速壯大,後期靠“正外部性”軟性著陸。比如房地產。
並不是每個龐氏模型,最初都是騙局;並不是每個龐氏模型,最後都會崩盤。
龐氏騙局。傳銷。泡沫,軟著陸。前兩個(龐氏騙局、傳銷)是騙局,前三個會崩盤(龐氏騙局,傳銷,泡沫)。而第四個(軟著陸),也許會“虛驚一場”。理解了這個四個龐氏模型,你就可以看穿絕大多數機關陷阱,躲開鐮刀。
說了那麼多,你就直說,StepN到底是“騙局”,還是“虛驚一場”?
別急別急。
因為一個StepN,我把整個“龐氏模型”給你梳理了一遍,洋洋灑灑寫了這麼多。讓我先喝口水。
好了,現在來說StepN。
StepN是不是騙子?
要判斷StepN到底是“騙局”(龐氏模型2.0:傳銷),還是“虛驚一場”(龐氏模型4.0:軟著陸),核心是要看,這個平台創造遊戲幣的速度更快,還是消耗遊戲幣的速度更快。
什麼意思?
StepN平均每天給(堅持跑步的)用戶,發鞋子價值2%-3%的遊戲幣。這就是“創造遊戲幣”的過程。但是,StepN也有很多“消耗遊戲幣”的過程。
比如,你跑步的時候,鞋子是會“磨損”的。你需要用遊戲幣來修復它。我的天啊。他們怎麼想出來的。虛擬的鞋子居然會磨損。但是這個設定,確實會持續消耗用戶的遊戲幣。
比如,你解鎖放寶石的卡槽,是要遊戲幣的。有時候,你會撿到寶盒。恭喜你,寶盒裡的寶石是免費的。但是,如果你想把寶石鑲嵌在鞋子上,需要解鎖對應的卡槽。解鎖卡槽,要遊戲幣。
再比如,你升級鞋盒,是要遊戲幣的;你升級鞋子,是要遊戲幣的。如果你有比“遊戲幣”(GST)更高級的“治理幣”(GMT),還能讓兩雙鞋子,生下一雙小鞋子。鞋子生鞋子。我估計,以後給小鞋子上學,也是要遊戲幣的。選學區,也是要收錢的。
但是,不可否認,StepN的團隊,在這個平台的“正外部性”上,下足了功夫。你玩王者榮耀氪金,那你玩跑步遊戲為什麼不氪金?
買虛擬鞋跑步的人,一旦真迷上了這個遊戲,並不斷在裡面氪金,就會產生一種可能性:平台每天發放2%-3%的遊戲幣,但瘋狂的玩家每天氪掉4%-5%。這樣,遊戲幣“發得沒有氪得快”,不但不會通膨,反而通縮了。那麼遊戲幣的價值,反而會越來越高。
這樣,StepN,就走通了“龐氏模型4.0”式的“軟著陸”,實現:前面的人,主要靠“擊鼓傳花”賺錢;後面的人,主要靠“正外部性”賺錢。StepN,會在元宇宙世界裡,獲得王者榮耀式的成功,成為最成功的GameFi公司之一。
但是,買了虛擬鞋子的人,真的會有很多人繼續花錢修鞋子嗎?真的會有很多人會花錢升級鞋子嗎?真的會有很多人花錢讓兩雙鞋子生個小鞋子嗎?
我不知道。如果沒有,這些都是StepN團隊的臆想,那麼他就會和號稱“走路就能賺錢”的先烈“趣步”一樣,成為一家“龐氏模型2.0”的“傳銷”公司,人人喊打。
你覺得,StepN,會成為下一個趣步,還是下一個王者榮耀呢?
最後的話
作為一名商業顧問,我們主要是在幫助“本宇宙”(現實世界)裡的企業,很少分析“元宇宙”(虛擬世界)裡的公司。
但是,元宇宙和本宇宙的關係,越來越密切。我們每個人都有必要,活在這個宇宙,理解那個宇宙。
但是,那個宇宙,實在是撲朔迷離。太多複雜的概念了。以至於一部分人把這種“複雜性”奉若神明,而另一部分人把這種“複雜性”當做故弄玄虛。
也許,我們要做的,不是盲從,也不是一棒子打死,而是多觀察,多學習,多比較。就像我的一位前老闆華宏偉說的:
從問題和失敗中,看到精華和創新;從高潮和賺錢效應中,看到風險和模型固有的問題;在過程中,反复琢磨人性的弱點,如何被利用,如何成為欺騙和自我蒙蔽的工具。
祝你不管在哪個平行宇宙裡,都能:保持開放,因此才不會錯過機會,保持謹慎,因此不會成為韭菜。
共勉。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