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人民幣剛推出之時,相信不少人都抱有同樣的質疑:
“有了微信、支付寶,再推出個數字人民幣有何意義?它們有何不同?”
其實不難理解,數字人民幣較之微信、支付寶最大的區別在於數字人民幣由央行發行,不依附傳統銀行,可以單獨存在,而微信、支付寶則需要綁定銀行卡使用。
並且,在經濟學的範疇內,數字人民幣和微信、支付寶的所屬資金範疇並不一樣。

在經濟學的定義中,常常會提到M0、M1、M2 以及M3,其中:
- M0 = 流通中現金
- M1(狹義貨幣)= M0+可開支票進行支付的單位活期存款
- M2(廣義貨幣)= M1+居民儲蓄存款+單位定期存款+單位其他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
- M3 = M2+金融債券+商業票據+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等
央行發行的數字人民幣直接對標流通中的現金,即M0。
原本M0 只包括紙鈔和硬幣,而在最新發佈出的《數字人民幣研發進展白皮書》中,認定數字人民幣屬於M0 範疇,只不過以數字形式呈現。
那麼,微信、支付寶中的資產屬於哪一類呢?
我們以微信為例—— 保存在微信的資產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存在「零錢」中,另一類存在「零錢通」中。
首先,「零錢」資產相當於受人行監管的備付金,屬於已收代付的在途資金。對銀行而言,微信的「零錢」屬於公司存款,由活期存款、協議存款、通知存款和定期存款的一種或多種組成,前兩個應該算M1,後兩個屬於M2。
而微信的「零錢通」是騰訊下屬公司與多家金融機構合作推出的用於支付的貨幣基金產品。自2018年起,M2 便包含了非銀金融機構的貨幣基金規模,也就是說,「零錢通」的資產屬於M2 範疇。
同理,支付寶存放在「餘額」以及「餘額寶」的資產也屬於M1 或M2 範疇。

那麼,微信、支付寶的存在會影響到數字人民幣的普及嗎?或者反過來問,數字人民幣將會取代微信、支付寶嗎?
兩者的答案都是:不會。
在前段時間發布的《數字人民幣研發進展白皮書》中明確提出,我國一直支持各種支付方式協調發展,數字人民幣與一般電子支付工具處於不同維度,既互補也有差異。
使用數字人民幣支付,本質上和使用紙鈔、硬幣一樣,並不會很大程度影響支付寶和微信的使用。
在沒網或者網絡信號不佳的環境中,數字人民幣支付會比支付寶、微信更方便,並且,數字人民幣具有的可控匿名性還可以起到對用戶個人隱私的保護作用。

微信、支付寶雖不能無網支付,但它們近幾年累積起來的平台生態明顯比數字人民幣豐富許多。同時,它們附帶了不少金融功能,已經擁有了非常廣大的用戶群,這點是數字人民幣所不能替代的。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數字人民幣有它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微信、支付寶已經形成了豐富平台生態,三者之間的關係本就不相衝突,而是共同存在,互相促進。
不過,我們可以設想一下,若是數字人民幣實現了全面落地,到那時,使用場景可能會變成——
問:“是掃碼還是碰一碰?”
答:“碰一碰吧。”
發表迴響